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为了解并传承莱西木偶艺术,“木偶奇遇记——遇见非遗”团队于2024年寒假期间走近莱西木偶,深入到莱西木偶艺术团中,在团长与传承人的介绍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团队成员亲身感受了莱西木偶的魅力。
(
一)莱西木偶历史与地位
莱西出土的西汉大木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78年,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一件大木偶,高193厘米,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关节可活动,坐、立、跪兼善。是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个头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制偶实物,被称为中国木偶之最,有“天下第一偶”之美誉,属国家一级文物。莱西因此被称为木偶艺术重要发源地和“木偶艺术之乡”。
史料记载,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民国后期逐渐衰落。文革期间同样遭受重创,演出团队几近绝迹。莱西木偶艺术团成立之后,由于第四代传承人倪老先生年老体弱,只能由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让年轻人学习木偶道具制作和演出技艺,2012年7月,倪老不幸去世。以姜玉涛、吕旭东为代表的第五代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带领年轻团队探讨创新木偶制作和演出技艺。
(二)木偶的制作
木偶制作涉及到泥塑、彩绘、木工、雕刻、模具、钳工、电子电工等工艺。主要流程主要包括包括以下几步:塑形、糊模、刮腻子、安置机关、化妆、头饰、身体制作、操纵杆制作、服饰、组装等。而这些工艺绝大部分需要通过手工进行。
(三)木偶表演
表演方面涉及编剧、演技、舞美、服装、词曲、唱腔以及舞蹈等三十多项技艺和手段。表演时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这也是演员三大基本功。操纵是讲究稳、准、正、平,并借鉴戏剧人物的步伐、跳跃、翻身、转身等表演程式。
传统的莱西木偶表演都是配合京剧、吕剧演唱进行,比较经典的有《空城计》、《抓放曹》等传统剧目,观众多为中老年人;随着新一代传承人的不断改进,莱西木偶出现了一些针对少年儿童的剧目,如《西游记》、《白雪公主》等,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成为莱西木偶的观众。
在此次探访莱西木偶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了木偶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莱西木偶团长为团队成员展示了木偶表演基本动作,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木偶的制作与表演,深切体会到传承莱西木偶艰辛与不易,这其中更是倾注着老师傅们对莱西木偶的热爱与坚持。
当我们提及年轻人对非遗并不是很了解时,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姜玉涛老师表示,非遗总的来讲是一个比较小众的一个艺术形式,很多年轻人都没有接触过。随着我们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进来。像我们的国粹京剧,这几年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像李玉刚老师的这种形式融合进来以后,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包含有国粹京剧的元素在其中,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莱西木偶也是如此,我们有一个节目叫《花好月圆》,这里里面就融合了京剧、木偶书法、木偶长绸舞等,这些就是与国粹艺术的融合。
木偶节目基本上是淡化语言,主要是通过一些动作形象、舞蹈,包括一些书法特技来展示,所以说非常适合演出展示,因为我们莱西木偶已经访问了接近 20 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国友人喜爱。所以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热爱我们艺术的传统文化,热爱非遗技艺,真正让我们国家的这些传统文化走上国际舞台,影响国际社会,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成为非遗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大家!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一起参观了莱西木偶艺术团的工作室,西汉大木偶展现出了莱西木偶的悠久历史,各种各样的木偶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莱西木偶的魅力。同时莱西木偶在表演中不拘泥于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碰撞。传承人姜玉涛老师对莱西木偶的传承与创新精神也值得我们广大新时代青年去学习。在莱西木偶的团队中有很多的年轻人,也让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的活力注入这项古老的艺术。当然,尽管莱西木偶的相对于过去有一定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的局面,希望莱西木偶作为莱西的一张名片能够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希望更多对莱西木偶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到莱西木偶的传承队伍当中去。
一台戏、一抹妆、一句词、一声腔都需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一招一式皆有法度,秩序井然,大局分明,咫尺舞台演绎大千人生。
(于顺洋 译浩)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