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山东即墨:以虫治虫 玉米田内投放赤眼蜂 “大战”玉米螟

时间:2023-08-09 09:19  [来源:中国民生新闻网(中广音]  
        8月8日,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的即墨区绿色增粮示范区万亩方的玉米田里,5架载满赤眼蜂卡球的植保无人机轰鸣起飞。在玉米田上空矫健的来回穿梭,它们在成方连片的玉米地上空投下一对对乒乓球大小的白色弹丸......这小小弹丸可不简单,里面装的是生物防治领域的“尖兵”——赤眼蜂,它们将准确找到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卵,然后借壳生子,“吃掉”害虫。
        
       为了有效应对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等害虫,青岛市即墨区农业农村局在位于即墨区蓝村街道的即墨区绿色增粮示范区万亩方的玉米田里实施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集成示范项目首次释放赤眼蜂活动,利用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的天敌昆虫产卵寄生到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卵粒内,使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虫卵不能孵化,达到“以虫治虫”目的。
       “无人机投放赤眼蜂蜂球之后,大约两天左右赤眼蜂羽化出蜂,找到新鲜的玉米螟卵块,(赤眼蜂)把卵产到玉米螟的卵块之中,完成寄生,以卵治卵,绿色防虫,实现生物防治的目标。”即墨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科负责人解释说。
       玉米螟是造成玉米籽粒破损的元凶,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而赤眼蜂通过借壳产子,把卵产在玉米螟的卵中,从而消灭玉米螟的幼虫。
       
      据了解,赤眼蜂为卵寄生蜂,成虫长不到1毫米,幼虫在蛾类的卵中寄生。不仅能通过寄生作用来有效控制玉米作物上的草地贪夜蛾,还可寄生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苹果毒蛾等鳞翅目害虫的卵,是许多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也是世界范围内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寄生性天敌。每年8月,正值玉米生长关键期,也是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的高发期。农民需要喷洒农药预防害虫,不仅耗时,防治效果也不理想。近几年,即墨区探索利用“天敌”——赤眼蜂实施绿色防控,大幅减少化学杀虫剂用量,不仅生态环保,还能提高玉米品质。
      “买农药钱、人工钱,雇车打药钱,都省下了,这是免费给我们防的。一亩地能省20多元钱,这1700亩地就省34000元钱。”蓝村街道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经理刘君绪看着玉米田上空轰鸣飞翔的无人机高兴地说。“赤眼峰防治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技术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像这样的玉米地,一亩地只需15块钱,3-5个球(蜂球),大约15000头赤眼蜂。今年我区大面积示范天敌防治玉米穗期害虫1.32万亩,可使玉米增产66万公斤,增收90余万元,可以说是低投入高回报。”即墨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隋雪德介绍说。
       “就是‘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起到减少农药使用量的作用。”即墨区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以虫治虫”的原理主要用蛾子的卵,继续做寄生,寄生后打包成小袋挂到农作物上面,让赤眼蜂出来后自己去寻找地里面害虫的卵,“以虫治虫”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在各地已广泛推广应用,效益十分可观,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成本,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强度,在降低农作物、蔬菜、果实中的农药残留量的同时,还保护了害虫天敌,使空气中的生态结构逐渐恢复到自然平衡,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
      区别于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是一项使用方法简单、省工、防治成本低,且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的生物防治技术。据了解,今年即墨区投入19.8万元为全区1.32万亩玉米田进行赤眼蜂天敌防治作业,虫口夺粮。通过使用赤眼蜂进行防螟,据测算,一亩地可以减少15克化学药剂使用,既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玉米穗虫基数,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为即墨区绿色增粮注入更多的新科技力量。
      (邱宇 张涛 徐瑞芹)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胶州市九龙街道:党外知识分子联谊

胶州市胶北街道2024年迎国庆庆丰收

城市更新有进展:青岛莱西河头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