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营到乡村:老兵的粉条创业传奇 书写乡村振兴新故事
时间:2025-02-25 16:57 来源:中广中文网
1997年,胶州市洋河镇大相家村的相武从部队退伍回来已经半年了,可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部队里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充实又有意义,如今回到家乡,一时竟有些迷茫。
相武的家乡在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的南面一个小村落----大相家村,紧靠胶南的王台镇,一条温凉河在村南蜿蜒流过,两岸的山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自立村相家一族在这里生活,他们靠着做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发家致富,建村300多年来,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新农村的田园诗篇。

一天,相武和父亲去集市买自家做的粉条,看到集市摊位上摆放着成捆的红薯粉条,相武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猪肉炖粉条,那味道,至今让他回味无穷。他又联想到父亲种植的红薯总是卖不上好价钱,做的红薯粉条销售渠道也不行,劝说父亲以后少种红薯,来年试着种些高产的农作物。相武的父亲是村里手工粉条制作的老辈人,父亲说:“咱们农民靠土地吃饭,种什么吃什么,咱们种红薯做粉条,只要坚持传统老手艺,品质高,以后会有更大市场,今年不好卖,以后说不定就行。”看着父亲对粉条的情有独钟,说的很有道理,心里佩服老父亲的执着。相武回到家里,再三思量,与媳妇商议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诞生 —— 创业做手工粉条,要让更多人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粉条。他把制作粉条创业的想法告诉父亲,想自己开办家庭小作坊,父亲非常赞成。
说干就干,相武拿出自己的退伍费,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些钱,打扫出家里的一间旧厢房,从父亲家里拿来一些简单的粉条加工设备。然而,创业之路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第一次制作粉条,由于对工艺掌握不熟练,粉条的质量参差不齐,品相不好。看着堆积如山的次品,相武心急如焚,他投入了所有的积蓄,要是失败了,不仅自己赔得底儿掉,还对不起信任他的父亲。

但相武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诚恳地向村里的老师傅请教,向父亲悉心学习,父亲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了粉条制作的秘诀,还到他的作坊指导。在父亲和老师傅的帮助下,相武终于做出了合格的粉条。
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如何打开市场成了难题。相武没有销售经验,一开始,他只能骑着三轮车,带着粉条到周边的集市上叫卖。但很多人都不认识他的产品,销量寥寥无几。有一次,他在集市上遇到一个批发商,对方对他的粉条质量很满意,却因为他没有品牌和包装,不愿意合作。
这次碰壁让相武意识到,要想让粉条卖得好,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他给粉条取名为 “相武粉条”,并注册了商标,成立了青岛金粉世家红薯专业合作社,要打造过硬的,像老兵一样的品质。同时,他还联系战友设计了简洁古朴的包装,突出产品的绿色、纯天然和老工艺传承。《青岛晚报》、《中广中文网》、《新农商网》、《数字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他的创业故事进行全面报道,为了提高知名度,相武学习了互联网营销,在电商平台上开设了店铺,还拍摄短视频宣传自己的粉条。

起初,生意并不好,只有零星几个订单。但相武没有放弃,他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还会根据客户的反馈不断改进产品。渐渐地,“相武粉条” 的口碑越来越好,订单越来越多。一位青岛的老客户说:“就因为他做的粉条地道,好像一件高质量的艺术品,每年我都采购些送我们的合作伙伴,大家都说好。”
随着生意的红火,相武扩大了生产规模,去年还研发出一款老人喜欢的大粉皮,投放市场很受欢迎,还吸纳了村里的一些剩余劳动力,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他的创业故事也在当地传开,成为了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如今,相武的红薯粉条合作社已经颇具规模,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近日,记者带着对这位军人的敬佩之情来到相武农业园一探究竟,看到他正在山丘地上修剪苹果树,他把流转的土地利用最大化,除了每年一季的红薯种植,还栽种了一些果木,扩大农产种植范围。他说:“尽管今年粉条销售不是很好,现在还有一万斤的存货待售,还能基本能保本经营,相信高品质的传统手工粉条,一定能做大,困难只是暂时的。”每当有人问起他成功的秘诀,他总是笑着说:“我是一名退役军人,部队教会了我坚韧和担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相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精神,在创业的道路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张学龙 通讯员 韩锡晨)
责任编辑:邱 宇
相武的家乡在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的南面一个小村落----大相家村,紧靠胶南的王台镇,一条温凉河在村南蜿蜒流过,两岸的山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自立村相家一族在这里生活,他们靠着做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发家致富,建村300多年来,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新农村的田园诗篇。

一天,相武和父亲去集市买自家做的粉条,看到集市摊位上摆放着成捆的红薯粉条,相武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猪肉炖粉条,那味道,至今让他回味无穷。他又联想到父亲种植的红薯总是卖不上好价钱,做的红薯粉条销售渠道也不行,劝说父亲以后少种红薯,来年试着种些高产的农作物。相武的父亲是村里手工粉条制作的老辈人,父亲说:“咱们农民靠土地吃饭,种什么吃什么,咱们种红薯做粉条,只要坚持传统老手艺,品质高,以后会有更大市场,今年不好卖,以后说不定就行。”看着父亲对粉条的情有独钟,说的很有道理,心里佩服老父亲的执着。相武回到家里,再三思量,与媳妇商议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诞生 —— 创业做手工粉条,要让更多人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粉条。他把制作粉条创业的想法告诉父亲,想自己开办家庭小作坊,父亲非常赞成。
说干就干,相武拿出自己的退伍费,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些钱,打扫出家里的一间旧厢房,从父亲家里拿来一些简单的粉条加工设备。然而,创业之路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第一次制作粉条,由于对工艺掌握不熟练,粉条的质量参差不齐,品相不好。看着堆积如山的次品,相武心急如焚,他投入了所有的积蓄,要是失败了,不仅自己赔得底儿掉,还对不起信任他的父亲。

但相武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诚恳地向村里的老师傅请教,向父亲悉心学习,父亲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了粉条制作的秘诀,还到他的作坊指导。在父亲和老师傅的帮助下,相武终于做出了合格的粉条。
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如何打开市场成了难题。相武没有销售经验,一开始,他只能骑着三轮车,带着粉条到周边的集市上叫卖。但很多人都不认识他的产品,销量寥寥无几。有一次,他在集市上遇到一个批发商,对方对他的粉条质量很满意,却因为他没有品牌和包装,不愿意合作。
这次碰壁让相武意识到,要想让粉条卖得好,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他给粉条取名为 “相武粉条”,并注册了商标,成立了青岛金粉世家红薯专业合作社,要打造过硬的,像老兵一样的品质。同时,他还联系战友设计了简洁古朴的包装,突出产品的绿色、纯天然和老工艺传承。《青岛晚报》、《中广中文网》、《新农商网》、《数字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他的创业故事进行全面报道,为了提高知名度,相武学习了互联网营销,在电商平台上开设了店铺,还拍摄短视频宣传自己的粉条。

起初,生意并不好,只有零星几个订单。但相武没有放弃,他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还会根据客户的反馈不断改进产品。渐渐地,“相武粉条” 的口碑越来越好,订单越来越多。一位青岛的老客户说:“就因为他做的粉条地道,好像一件高质量的艺术品,每年我都采购些送我们的合作伙伴,大家都说好。”
随着生意的红火,相武扩大了生产规模,去年还研发出一款老人喜欢的大粉皮,投放市场很受欢迎,还吸纳了村里的一些剩余劳动力,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他的创业故事也在当地传开,成为了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如今,相武的红薯粉条合作社已经颇具规模,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近日,记者带着对这位军人的敬佩之情来到相武农业园一探究竟,看到他正在山丘地上修剪苹果树,他把流转的土地利用最大化,除了每年一季的红薯种植,还栽种了一些果木,扩大农产种植范围。他说:“尽管今年粉条销售不是很好,现在还有一万斤的存货待售,还能基本能保本经营,相信高品质的传统手工粉条,一定能做大,困难只是暂时的。”每当有人问起他成功的秘诀,他总是笑着说:“我是一名退役军人,部队教会了我坚韧和担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相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精神,在创业的道路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张学龙 通讯员 韩锡晨)
责任编辑:邱 宇
相关内容
军营16年,警营16年,老吕的“双色”情怀
“李大娘,你放心,我们一定帮你找到!”“哎老刘,...再晚一分钟就没命!休假回青岛子弟兵辛文龙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人命
幸亏军人辛文龙及时出手、科学施救为病人争取了宝贵的...央视龙年春晚我来了!全国“最美基层民警”“青岛楷模”青岛公安社区民警马怀龙,收到央视总台龙年春晚邀请
揣着46把居民家钥匙,守护社区16年。山东青岛“辖区管...青岛市第二届“最美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单位”他们到底“美”在哪?这场见面会讲述他们最美奋斗故事
10月3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青岛市第二届“最...入警第三天,他收到了从警生涯的第一面锦旗……
近日,刚刚入警3天胶州市公安局胶东派出所民警芦泽源...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