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守牢优美生态环境的城市底色
时间:2025-01-24 09:58 来源:中广中文网
1月23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 青岛走在前”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介绍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青岛相关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吉海,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单海峰,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金柏峰,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处长季先锋出席发布会。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凝心聚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动真碰硬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攻坚克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定不移守牢优美生态环境的城市底色和靓丽名片。我市连续四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全国前十,为全省唯一入围城市。
一、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奋力勾勒宜居宜业宜游新画卷
精准治气,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幸福感 将空气质量改善作为重中之重,高规格成立大气污染攻坚工作指挥部,顶格推进裸露土地扬尘污染整治等“八大攻坚行动”,统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打出“组合拳”,集中力量解决各类扬尘问题5853个,超额完成国三非营运柴油货车淘汰省定年度任务的144.3%,抓好抓实19.13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0月、11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100%,为国家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10年来最好水平,全年收获313个优良天,比去年多增了25天,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连续五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协同治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获得感 坚持陆海统筹,集中推进碧水和海洋污染防治百日攻坚,全面复核整治10689个入河、入海排口,大幅削减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推动“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以往制约水环境质量的环境基础设施大幅改善,雨季多见的雨污混排、污水冒溢等现象大幅减少,老百姓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9%,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劣V类水体连续5年保持清零,16处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断面水质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系统治土,更好提升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安全感 加快推进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分阶段效果评估等6项制度,先行先试“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等治理模式,推动完成4个污染地块修复,占全省治理总量67%。积极做好青岛地铁5号线镇平路维保中心二期项目A地块等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最大程度缓解土壤修复周期与用地进度矛盾,形成一批源头预防、用地准入、质量提升“青岛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二 、高质量推进减污降碳,大力绘就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新图景
深入实施“四减四增” 聚焦绿色循环低碳改造、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综合运输效能提升、绿色生态用地质量提高等重要任务,源头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探索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近零碳示范创建,2个园区、3家企业入选全国、全省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青岛市入选国家首批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城市。加快“无废城市”建设,累计建设“无废园区”等12类“无废细胞”864个,“无废”理念成为社会新风尚。
创新实施“双保、双促进” 持续优化生态环保领域营商环境,印发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措施3.0版本,连续三年推出43条增量政策,惠及市场主体4100余家次,完成664个省市重点项目环评服务。聚焦绿色产业融资难题建成气候投融资平台,基金规模超400亿元,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2.8亿元;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打造总投资70.46亿元的两个EOD项目。坚持科学、精准、严格执法,大力推行差异化执法监管,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创新实施中小微企业专项正面清单制度,全市正面清单企业达到2879家,占全省48%,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对群众反映强烈、恶意违法企业严厉打击,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485起,查办“两打”领域涉刑案件18起,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1+146+34”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强化重要生态空间“空天地”一体化监管,西海岸新区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成274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定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集中排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仅有200只左右、被称为“神话之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在青岛创造了全球单次观测到142只的最大数量记录。
三、高品质推进特大城市美丽建设,全力打造共建共治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地方标杆 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形成立体、系统、全面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我市作为全国唯一地方城市代表参加美丽中国百人论坛并作经验介绍,生态环境部在美丽中国新闻发布会上点赞青岛。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7个区(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两山”基地。李村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成为我国北方城市内陆河流治理的样板。成功承办上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高规格国际会议,取得“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等一批成果,提升青岛“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美誉度。
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严格“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形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56个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336项。强力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三轮六次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的274项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215项,交办的7768件信访件已办结7664件,其余问题有序推进整改。
守牢环境安全“一排底线” 常态化开展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实施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健全医疗废物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全市危险废物事故零发生,医疗废物全部安全处置。深入践行“南阳实践”,董家口化工产业园“一园一策一图”国家级试点通过验收,完成大沽河、吉利河“一河一策一图”。联合潍坊市开展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全年开展多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25次,我市获山东省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比武一等奖。
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不懈奋斗目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更严要求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发有为建设山海城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
以更大力度开展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先行之城等“八美之城”战略任务,争创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扎实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中国“青岛样板”,做实打响美丽青岛品牌,当好美丽青岛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以更大决心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用好市大气污染攻坚工作指挥部平台,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精细开展夏秋季臭氧治理攻坚,精准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专项防治,实施1200个以上治气工程,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非营运柴油货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严格实施11个国省控流域20个国省控断面“一河一策”治理保护,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长效管护,20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以更实举措全力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开展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持续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累计打造“无废细胞”1000个。强化减污降碳模式创新,持续推进2个园区、3家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周密做好迎接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准备。
编 辑:邱 宇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凝心聚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动真碰硬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攻坚克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定不移守牢优美生态环境的城市底色和靓丽名片。我市连续四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城市生态环保营商竞争力全国前十,为全省唯一入围城市。
一、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奋力勾勒宜居宜业宜游新画卷
精准治气,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幸福感 将空气质量改善作为重中之重,高规格成立大气污染攻坚工作指挥部,顶格推进裸露土地扬尘污染整治等“八大攻坚行动”,统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打出“组合拳”,集中力量解决各类扬尘问题5853个,超额完成国三非营运柴油货车淘汰省定年度任务的144.3%,抓好抓实19.13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0月、11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100%,为国家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10年来最好水平,全年收获313个优良天,比去年多增了25天,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连续五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协同治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获得感 坚持陆海统筹,集中推进碧水和海洋污染防治百日攻坚,全面复核整治10689个入河、入海排口,大幅削减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推动“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以往制约水环境质量的环境基础设施大幅改善,雨季多见的雨污混排、污水冒溢等现象大幅减少,老百姓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9%,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劣V类水体连续5年保持清零,16处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断面水质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系统治土,更好提升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安全感 加快推进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试点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分阶段效果评估等6项制度,先行先试“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等治理模式,推动完成4个污染地块修复,占全省治理总量67%。积极做好青岛地铁5号线镇平路维保中心二期项目A地块等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最大程度缓解土壤修复周期与用地进度矛盾,形成一批源头预防、用地准入、质量提升“青岛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二 、高质量推进减污降碳,大力绘就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新图景
深入实施“四减四增” 聚焦绿色循环低碳改造、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综合运输效能提升、绿色生态用地质量提高等重要任务,源头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探索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近零碳示范创建,2个园区、3家企业入选全国、全省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青岛市入选国家首批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城市。加快“无废城市”建设,累计建设“无废园区”等12类“无废细胞”864个,“无废”理念成为社会新风尚。
创新实施“双保、双促进” 持续优化生态环保领域营商环境,印发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措施3.0版本,连续三年推出43条增量政策,惠及市场主体4100余家次,完成664个省市重点项目环评服务。聚焦绿色产业融资难题建成气候投融资平台,基金规模超400亿元,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2.8亿元;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打造总投资70.46亿元的两个EOD项目。坚持科学、精准、严格执法,大力推行差异化执法监管,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创新实施中小微企业专项正面清单制度,全市正面清单企业达到2879家,占全省48%,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对群众反映强烈、恶意违法企业严厉打击,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485起,查办“两打”领域涉刑案件18起,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1+146+34”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强化重要生态空间“空天地”一体化监管,西海岸新区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成274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定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集中排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仅有200只左右、被称为“神话之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在青岛创造了全球单次观测到142只的最大数量记录。
三、高品质推进特大城市美丽建设,全力打造共建共治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地方标杆 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形成立体、系统、全面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我市作为全国唯一地方城市代表参加美丽中国百人论坛并作经验介绍,生态环境部在美丽中国新闻发布会上点赞青岛。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7个区(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两山”基地。李村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成为我国北方城市内陆河流治理的样板。成功承办上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高规格国际会议,取得“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等一批成果,提升青岛“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美誉度。
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严格“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形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56个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336项。强力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三轮六次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的274项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215项,交办的7768件信访件已办结7664件,其余问题有序推进整改。
守牢环境安全“一排底线” 常态化开展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实施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健全医疗废物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全市危险废物事故零发生,医疗废物全部安全处置。深入践行“南阳实践”,董家口化工产业园“一园一策一图”国家级试点通过验收,完成大沽河、吉利河“一河一策一图”。联合潍坊市开展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全年开展多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25次,我市获山东省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比武一等奖。
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不懈奋斗目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更严要求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发有为建设山海城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
以更大力度开展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先行之城等“八美之城”战略任务,争创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扎实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中国“青岛样板”,做实打响美丽青岛品牌,当好美丽青岛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以更大决心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用好市大气污染攻坚工作指挥部平台,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精细开展夏秋季臭氧治理攻坚,精准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专项防治,实施1200个以上治气工程,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非营运柴油货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严格实施11个国省控流域20个国省控断面“一河一策”治理保护,巩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长效管护,20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以更实举措全力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开展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持续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累计打造“无废细胞”1000个。强化减污降碳模式创新,持续推进2个园区、3家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周密做好迎接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准备。
编 辑:邱 宇
相关内容
青岛聚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2024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
4月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强信心 亮举措 促...2025年青岛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招生政策发布
3月3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发布《青岛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3月2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介...青岛大力提振消费,30项重点举措 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3月19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强信心 亮举措 促...新修订的《青岛市城镇排水条例》共八章57条,3月1日已正式施行
3月1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介...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