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邀请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波介绍“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总体情况。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大川,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孝芝,市民营经济局局长郭振栋出席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主要工作成效
城市创新实力迈上新台阶 面对紧张激烈的科技竞争角逐,青岛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稳居全国科技创新“第一方阵”。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榜单上,青岛实现“五连跳”,由2019年全球第80位大幅跃升至2024年全球第20位、全国第8位,是近五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城市。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榜单上,青岛连续四年位列非直辖类城市全国十强。在国家外专局发布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上,青岛已连续13次成功入选全国前十。
科技创新治理形成新格局 顶格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实现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145”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即锚定“高质量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这一总目标,重点向“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以科技研发投入为保障”四个方向发力,力争到2028年,科技型企业数量、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经纪人数量5项重点指标“翻一番”。高标准编制科技强市行动计划,配套出台成果转化、海洋科技、研发投入、科技金融等一批专项政策,每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保持不低于10%增长幅度,打出推进科技创新的“组合拳”。
科技引领产业取得新突破 聚焦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每年布局科技攻关项目百余项,实施“国芯万屏”“虚拟现实”“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星海互联”等科技示范工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成功交付全球首艘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推出全球首款8K全色激光电视产品,发布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推动京津冀国创中心青岛研究中心、北航青岛研究院、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培育了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了6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6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36%。
企业创新主体呈现新气象 常态化开展融链固链建链专场对接,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对接技术资源、匹配技术成果、深化产研协同。在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模式。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9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8000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9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17家,构建形成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梯队。
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 发挥好崂山实验室在国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总平台、总链长”功能,加强深海开发、海洋观探测等领域科技攻关。建设“科学号”海洋科考船、“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山东能源研究院、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产出硫化物固态电池等一批引领性成果。加快高速列车、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创中心建设。集聚全国重点实验室12家、省重点实验室71家、市重点实验室279家,形成更加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入选6家全球“灯塔工厂”和1家可持续“灯塔工厂”,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科技创新生态实现新提升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提升专项行动,组建服务专班,对接成果供需,梳理成果3000余项、发布成果1200余项、对接成果近300项。加快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3家、众创空间70家,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方式支持持股孵化。促进科技金融结合,通过科技金融特派员、科技信贷“白名单”“投(保)贷联动”等举措,累计助力企业融贷超过3800亿元。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2家,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80万人,3名外国专家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二、下步工作打算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 全力服务保障崂山实验室建设发展,加快“仲华”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山东担当、青岛特色的“科技王牌军”。支持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驻青高校、院所聚焦全市产业布局和细分领域,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与企业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增强核心竞争力。建好用好3个国创中心,争取在下一代列车轻量化、高端工业级家电芯片、虚拟现实开发引擎等领域突破更多技术瓶颈。依托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等平台,深化国际技术交流、产能合作和人才培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产业紧密融合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分类实施“强链”“建链”“布链”“海创”计划。提档升级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化工等优势产业,实施好新一轮设备自动化、数字化升级改造。集群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布局100项以上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合成生物、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产业发展。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航运、深海开发等细分领域,新建10家以上海洋高端创新平台,布局100项以上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培育1000家以上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海洋产业走在前列。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开展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行更大力度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政策,争取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国有企业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国有企业聚焦主业投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作联动、资源共享。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密切合作,加强创新资源供需对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完善科技成果跟踪对接、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联合支持和科技评价激励等机制,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每年遴选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不少于10项、组织产业创新项目不少于100项。出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加强企业、高校、区市等沟通联络,持续跟进技术研发进展,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深入实施“人才强青”计划,完善科研人员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加快引聚科技领军、专业技能等各类人才。坚持市场化方式,设立市级科技股权投资专项,搭建一批中试、概念验证平台,探索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培育一批场景应用实验室,促进更多优质前沿成果顺畅转化。
下一步,青岛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引领发展,以创新决胜未来,高质量建设科技强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 辑:邱 宇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