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故乡先贤沈应隆

时间:2024-04-14 17:45  [来源:中广中文网]  

  

    据《廉州府志》记载,明永乐乙未(1415年)、正统戊午(1438年)、天顺己卯(1459年)前后四十多年间,石康县(成化七年并入合浦县)永安所城先后出了三名进士,他们依次分别是沈福沈应隆,授江西道监察御史;郑賜,经魁苍梧县训导;郑頀,郑賜之子,授繁昌知县(今芜湖市繁昌区)。三名进士的名录,在今永安村保存的“文庙碑记”中也有记载。可惜碑石经久风化,斑驳脱落,部分字迹尚可辨认,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了。然而,在这里想要聊的,只是江西道监察御史沈应隆。
    沈应隆名福字应隆(乡人多以沈公或应隆相传),石康县永安所城人。沈应隆自小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参加科举考试时,省里的乡试和礼部的会试都排名第十。永乐乙未(1415年)考中进士,永乐戊戌(1418年)授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虽是个朝廷七品,但权力却很大,掌管着“代天巡守,纠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反腐倡廉等事务”。所谓“御史出巡,地动山摇”缘由就在于此。沈应隆在任期间,忠于职守,不畏权势,且学识深厚,审案如神,为朝廷为民众做了不少好事。
宣德年间(1426-1435年),大明派任交趾布政使司的右布政使戚逊(正三品),胡作非为,利用职权之便,指令属下府县官员役用民众,为其制造游船,还买来当地女子落船“载以自便”,在游船上寻欢作乐,并张扬天高皇帝远,无人敢奈何他。如此种种行状传开后,沈应隆不畏权势,督察查明实情,直奏刚登基的宣宗帝,让其下旨革除了戚逊的右布政使职务。不久,宣宗帝朱瞻基大赦天下,吏部又将戚逊列入复职名单上报,宣宗帝对此特作批示:“罪虽赦,前赃秽之人,岂可复居方面”。至此,沈御史演绎了一段“七品御史扳倒三品布政使”之佳话流传民间。
    宣德二年至三年,山西大旱,持续七个月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全部枯死,社会动荡,民心惊恐,人们四处逃荒,地方府县如当视而不见,只字不报朝廷。皇上所获知的这些灾情,也是御史沈应隆奏报的。沈应隆向皇上提出的应对决议,皇上基本照办,下令布政司、按察司责成各府州县,马上采取措施,开仓赈灾,官仓不足的,动员富户贷钱贷粮,缓解了民间的一场饥荒。还规劝逃亡各地的灾民及早返回原籍,恢复生产生活。沈应隆身为七品御史,却以天下为己任,高风亮节,遇事敢言,皆为生民造福计,深得黎民百姓称颂。
更为传奇更应聊传的是,沈应隆有一年巡按陕西,正遇上一件无头公案。有一布商被人谋财害命后,投其尸于大池塘中,因为找不到尸首赃物,嫌疑凶手一直喊冤,成了无头公案。沈应隆接案开审时,“一蛇至院,昂首若诉状”,然后缓缓离去。沈应隆使人尾随蛇出院,又尾随蛇跳进池塘中打捞,结果起获了沉在池塘底的尸首和一个钱袋。在铁证面前,凶手只得认罪抵罪。一起灵蛇帮助侦破的无头案,亦彰显了沈应隆的深厚学识、高洁能耐,让陕人更加敬重,以为御史神也。后来,沈应隆升授交趾按察使(正三品)。“后按交趾,尤著声称,交人有  仕中朝者,每称道之”。府志记载的意思是说,沈应隆在交趾为官,政声斐然,从交趾到京师任职的人,说起他来都赞不绝口。
    沈应隆致仕后,定居祖籍永安城英罗村下底坡。据传,沈应隆去世后,后人在他的一部旧版《辞海》中,搜出一页白纸字条,按照字条内容认为,这是他为廉州东坡亭撰写的楹联,楹联曰:“滄海遗珠品重南国,雪坭旧迹人仰东坡”。(于子楼)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书香润心 文化传承 —— 如心悦读

追思孔子 传承华章 纪念孔子诞辰

青岛情牵雪域公益慈善服务中心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