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6月28日讯 仲夏的风,带着小麦的清香飘过。整个6月,广大种植户抢抓时间,完成了10余万亩小麦收割、玉米播种任务,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在田间共舞,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
近年来,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粮食观,从护好地、建好田、收好粮三个方面着手,集中资源要素,全力创建绿色增粮示范基地,全面构筑种植业发展新格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压紧压实“田长制”责任,加强耕地保护
全面落实县域三级耕地保护“田长制”,设立二级田长2名、三级田长99名,创新建立二级田长协助员制度,统一安排17名新村党组织书记分头包联99名三级田长,专门配备2名专职干部负责落实“田长制”日常业务,每周制定工作计划,每月安排街道班子成员到村调度工作进展,每季度召开田长会议,最大限度织密工作网格、强化力量配备,实现全街道13.6万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建立耕地保护动态巡查机制,明确要求三级田长每周至少到负责片区现场检查一次,重点聚焦非法占地、作物病虫害及历次问题整改情况等,逐一建立检查台账。
实行“首查负责制”,对巡查、检查中新发现的问题,由三级田长第一时间现场劝阻、制止,拍照留存证据,协调各方力量推动整改,并于2小时内上报二级田长和田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保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尽快制止、迅速反馈。实施田长制以来,沽河街道全面统筹国土、执法、公安等部门力量,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依法制止、打击各类违法行为1300余起,完成图斑整治1100宗1300亩,整改完成率达到100%。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藏粮于地
优先安排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2022年完成沽河街道南区S213两侧和大沽河沿线12个村庄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3年,申请上级资金1900万元,针对牛溪埠、甲瑞等8个自然村10000亩成方连片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升级,包括排水沟渠清淤修建、蓄水平塘挖深拓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建立等,进一步强化项目区防汛抗旱和节水灌溉能力,确保旱能浇、涝能排。
申请帮扶资金900万元,配套建设一个占地35亩的粮食烘干仓储基地,预计9月份建成启用,可实现日烘干小麦1000吨、玉米500吨,年烘干粮食2.5万吨,储存干粮1万吨。借助仓储基地种子研发中心、农机大院,聘请小麦育种专家姜鸿明作为科研专家,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成立博士工作站,示范推广良种繁育和优质商品粮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辐射带动周边2万多农户,每亩能增收500元。
探索全过程生产托管,推动藏粮于技
紧盯“提升粮食产能”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鼓励企业规模化管理经营村集体与农户土地,打造1.6万亩的绿色增粮示范区小麦基地,实行耕、种、管、收全过程生产托管,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技融合发展,降低10%—15%的农资成本,根据地力情况分区域种植小麦高产品种烟农1212和稳产品种烟农21,小麦亩产量达到1100斤,较一般小麦种植产量增长近20%,同时,增加就业岗位200多个,农民年增收8000元。这一模式,在2021年被清华大学收入教学案例库。
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种粮大户”等模式,依托丰有望公司实现小麦育繁推服一体化发展,依托北大荒集团推广现代化农业种管收一体化管理,依托金妈妈种业探索鲜食玉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从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作业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5个方面,示范带动周边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推广良种繁育和优质专用粮生产,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力量!
(史小雷 郑建伟)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